close

  層高3.5米冬暖夏涼晉西集團江陽公司始建於1953年,1956年正式建成投產,前身為山西江陽化工廠(國營763廠),是“一五”期間蘇聯援建我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。江陽公司主要生產軍工產品,是集爆破器材、機械類產品科研生產的軍民品結合型企業。公司毗鄰汾河,環境靜謐。走進公司大門,道路兩旁的白楊樹高大挺拔,深秋時節別有一番韻致。路東的灰磚小樓就是原廠機關辦公樓,造型古樸,風格大氣。這裡現為南寨派出所江陽社區警務室。辦公樓建於上世紀50年代,坐東朝西,磚混結構,紅瓦尖頂,南北兩側為二層,中間為三層。盛夏時節,從西門進入小樓,站在闊大的門廳,倍感涼爽。樓房層高約3.5米,通風良好。陳新民介紹,這個辦公樓的窗戶全部為雙層,“這個小樓的設計保持了蘇式建築的風格,空氣流動好,冬暖夏涼。”陳新民推開一扇窗戶說。窗戶有點舊,仍開閉自如。站在蘇式小樓上看孔雀1985年,在廠辦公樓東北方向,建成了一座廠辦動物園,這在全國各大廠礦極為罕見。動物園引進了孔雀、梅花鹿、猴子等,職工和家屬可以免費觀賞,此舉轟動一時。公司工會主席李光照回憶,站在蘇式小樓上,能看到孔雀在籠子里踱步,能聽到梅花鹿的鳴叫。“江陽離市區較遠,建一個動物園就是希望職工有一個休閑放鬆的地方。”李光照說。2001年,公司將動物園拆除,改成了職工活動廣場。今年,江陽公司計劃在這兒新建一個標準體育場。以原廠辦公樓為中心,西側正對的是江陽街,路寬30米,街道向西延伸。放眼望去,西山巍峨雄壯。沿江陽街向西步行5分鐘,沿路是刷滿標語口號的灰色蘇式宿舍樓,到達江陽集貿市場。上午10時,市場上人聲鼎沸,叫賣聲不絕於耳。三車間退休職工王建功,買了一塊“江陽豆腐”。他指著裝豆腐的塑料袋,嗓門挺大:“這是江陽農場自己種的黃豆做的,地道的鹵水豆腐,每天只有十幾斤。普通豆腐兩塊一斤,江陽豆腐兩塊五一斤,貴是貴,你來晚了肯定吃不著。”江陽豆腐是當地的一個品牌,是江陽人招待親友必不可少的美味。這裡的居民有一句玩笑話:“上有天堂,下有江陽。”。陳新民介紹,江陽職工編寫的類似打油詩還有:“江陽是個大地主,經營土地上千畝。想吃梨子到江陽,又甜又酥水分足……”蘇聯援建老廠屢建奇功中船重工集團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,原名國營汾西機器廠,當地人稱為“汾機”。公司始建於1953年,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,也是我國第一座水下兵器總裝廠。公司保存有蘇聯設計圖紙236冊、7891份,是新中國初期進行工業建設的珍貴檔案。1974年,在柬埔寨抗美救國戰爭中,柬埔寨軍人在湄公河上布放置了由汾西重工生產的22枚水下武器,炸沉美軍艦艇10艘,為解放金邊立下了戰功。2012年6月,“蛟龍號”載人潛水器下潛到海平面以下7000米深度,成為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。“蛟龍號”尾部的四個推進電機就是由汾西重工合資企業——青島海西電機有限公司自主設計製造的。汾西重工主辦公樓西側為5號辦公樓,始建於1956年,面積2600平方米,由蘇聯國家設計院設計,分中部、南翼、北翼三部分。外牆青灰磚,古樸雅緻。5號辦公樓現在是汾西重工展覽館,展覽館外側牆壁上用清漆覆蓋,避免風沙、雨水侵蝕,輕輕撫摸,牆面如冰面般光滑。展覽館牆壁上,懸掛著近百幅黑白老照片。展覽館的地面和樓梯均由水磨石鋪成,工藝精湛。公司已用鋼化玻璃將樓梯臺階覆蓋,以減少磨損。玻璃厚約兩釐米,堅房屋二胎固而透明,時尚而不失歷史厚重感。在展覽館的榮譽室,汾西重工黨委組織部長、黨群工作部主任閆海育指著一個電子觸摸屏說,這裡保存著從建廠以來所有勞模的照片和事跡,“公司將陸續把每個職工的照片都輸進去,讓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觸摸屏上找到自己。”觸摸屏不大,勞動者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。廠部辦公樓有個“釣魚台”汾西重工以南毗鄰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。太重始建於1950年,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機械製造企業,工廠建設藍圖出自中國工人之手,太重先後創造了340餘項中國和世界第一,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,被譽為“製造工廠的工廠”和“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”。站在太重廠區門口,向北望去,是一座三層高的廠部辦公樓。太重現保存有廠部辦公樓、一金工車間、二金工車間等三座“一五”時期工業遺產建築。辦公樓建於1953年,原為兩層,後改造為三層建築。辦公樓為蘇式建築風格,窗戶寬大,牆體厚實。辦公樓一層有一個寬大明亮的門廳,門廳上方高約10米處,修建有一個向外凸出的平臺,平臺邊緣安裝有弧形玻璃,站在平臺可俯瞰門廳。太重職工將此平臺親切地稱為“釣魚台”。“每個周末,廠里各個部門的主任都要在‘釣魚台’開會,彙報生產進度。對於很多工人來說能在‘釣魚台’開會,就是一種榮譽。”太重展覽館館長鄧麗君介紹。對著蘇聯照片製造中國第一一金工車間現為太原市歷史建築,建於1954年,廠房保存完好,仍在正常使用。時光回溯到1950年5月,國家重工業部投資3.75億公斤小米(摺合人民幣6075萬元),建設太重機械廠。1954年,一金車間房破土動工,該廠房由我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,後經蘇聯專家修改建成,採用當時技術最先進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,房頂為單向多跨柱網面結構,氣勢恢弘,經久耐用。1954年,中央下達了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試制新產品的具體任務,太重生產出50噸電動橋式起重機,這是中國第一臺大型橋式起重機,機器性能先進,今天仍在使用。橋式起重機俗稱“天車”。鄧麗君指著一張黑白照片介紹:“1954年以前,中國人從未生產過起重機,太重工人僅有的資料就是俄文書籍中的6張照片,工人們看著照片鑽研比對,不斷修改圖紙,集全廠之力,最後生產出這台起重機。”從二金工車間東門進入,仰頭可見天車,距離地面高約15米。一位女工坐在天車駕駛室里,扳動操縱桿,起重機發出隆隆聲,吊起一塊鋼板,從頭頂緩緩駛過。位於西礦街十字路口的太重宿舍區,保存有10座蘇式住宅樓,是我市保存較為完整的蘇式住宅群。樓體多為“L”形,當地人稱為“7形樓”。走在其中仿佛置身於歐洲小鎮,樓房高大結實、渾然一體,院子容積率讓人舒服。其中,蘇式專家住宅樓單元門洞為蘇式券柱式,門洞上雕刻有嚮日葵等圖案,風格明亮。誕生於共和國曙光中的蘇式建築,是當年那段特殊歷史微縮於太原的見證者。今天,它們成為太原這座古城歷史建築大家庭中的新成員。它們不動聲色,但每一磚每一瓦,都能帶你走進曾經的輝煌。本報記者 馮海 趙亮(感謝王原生、王志紅、張志斌、陳珊、劉春宇對本文的支持和幫助。)  (原標題:古樸蘇式老建築 見證共和國起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xa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